中新社北京11月9日电 (黄瑞)第三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9日在京举行。
中国科技发展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弱。五、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中国在农业、森林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等领域,以及海岸带及沿海地区等脆弱区,积极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
——通过强化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氧化亚氮排放治理等措施,控制工业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制定促进填埋气体回收利用的激励政策,发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以及《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推动垃圾填埋气体的收集利用,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2005年,中国钢、有色金属、纸浆等产品近三分之一左右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水泥原料的20%、墙体材料的40%来自于工业固体废物。中国将加快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工作,制订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加快实施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特殊干旱情况下应急供水保障能力。举办针对政府部门、企业界、咨询机构和科研人员以及社区的气候变化培训和研讨班等,提高其对应对气候变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促使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加强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研发与应用。研究推广先进的垃圾焚烧、垃圾填埋气体回收利用技术,发布相关技术规范,完善垃圾收运体系,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垃圾的资源综合利用率,推动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加强垃圾处理企业运行监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1990年的2.3%提高到2006年的52%。建成一批国家级科研基地,基本建成国家气候监测网等大型观测网络体系。
对社会经济等其他领域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等其他领域也将产生深远影响,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付出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牧业损失增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增加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的形成概率,对重大工程的安全造成威胁。
这是《气候公约》的核心原则。对农牧业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农牧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
要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促进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发展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西北冰川面积减少,呈全面退缩的趋势,冰川和积雪的加速融化使绿洲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应当坚定不移地维护《气候公约》和《议定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核心机制和主渠道的地位。2005年,中国钢、有色金属、纸浆等产品近三分之一左右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水泥原料的20%、墙体材料的40%来自于工业固体废物。
影响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产生影响。核电装机906万千瓦,比2006年增长30.5%。四、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中国积极推进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植树造林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二、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农牧业、森林与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和海岸带等。
中国努力推动气候变化领域中国际社会的交流与互信,促进形成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加强海岸带管理,提高沿海城市和重大工程设施的防护标准,控制沿海地区地下水超采和地面沉降,采取陆地河流与水库调水、以淡压咸等措施,应对河口海水倒灌和咸潮上溯。
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2005年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制定可再生能源优先上电网、全额收购、价格优惠及社会分摊的政策,建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资源评价与调查、技术研发、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有频率增加、强度增大的趋势。
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加强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研发与应用。——中国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任务艰巨。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气候变化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目前,全国人工林面积达到了0.54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12%提高到目前的18.21%。海平面上升趋势进一步加剧。
2007年来,发布火电、烧碱等22项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国将加快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工作,制订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加快实施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特殊干旱情况下应急供水保障能力。
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为保护人类共有的气候系统不断作出新贡献。中国已出版大量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出版物、影视和音像作品,创办中国气象电视频道,建立了资料信息库,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气候变化方面的知识普及,举办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召开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等大型国际研讨会。
气候变暖可能将增加北方地区干旱化趋势,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短缺形势和水资源供需矛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通过完善多灾种的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行动机制,加强极端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建设。
循环经济代表着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2007年底中国大陆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达到13.21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0%。——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责任,但是由于各国历史责任、发展水平、发展阶段、能力大小和贡献方式不同,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累计排放和当前高人均排放承担责任,率先减少排放,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
草地潜在荒漠化趋势加剧。——全民参与和广泛国际合作。
中国将进一步加强林地、林木、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工程,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管理,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编制城市防洪排涝计划,提高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的标准。
实施促进核电发展的税收优惠和投资优惠政策。通过国际合作,中国进行了清洁发展机制方面的系统研究,为国际规则和国内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基础,为各利益相关方提供了有益信息。
截至2007年底,全国户用沼气达到2650多万户,每年可以替代近16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4400万吨。——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对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东部亚热带、温带北界北移,物候期提前。——不断加大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资金投入。
中国积极发展核电,推进核电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努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核电发展机制。开展水生生物养护行动,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和水生生态环境。
研究推广先进的垃圾焚烧、垃圾填埋气体回收利用技术,发布相关技术规范,完善垃圾收运体系,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垃圾的资源综合利用率,推动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加强垃圾处理企业运行监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1990年的2.3%提高到2006年的52%。建立健全国家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
减缓是一项相对长期、艰巨的任务,而适应则更为现实、紧迫,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加强大江大河防洪工程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以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为主的大江大河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和以管理措施为主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制度,提高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